Skip to content

Chap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

数学模型

  • 时域模型:微分方程
  • 复域模型:传递函数
  • 频域模型:频域特性

无法显示

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

非线性特性

饱和 间隙 死区
无法显示 无法显示 无法显示

线性化方法

  1. 忽略弱非线性因素
  2. 小偏差法(切线法,增量线性化法)

小偏差法

假设:控制系统调节过程中,各个元件输入量和输出量只是在平衡点附近作微小变化

无法显示

在平衡点 \((x_0,y_0)\) 处连续可微,则可将函数在平衡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

\[y=f(x)=y_0+\frac{\mathrm{d}y}{\mathrm{d}x}|_{x_0} (x-x_0)+\frac{1}{2!}\frac{\mathrm{d}^2 y}{\mathrm{d}x^2}|_{x_0} (x-x_0)^2+...\]

忽略二次以上项,上式可写为

\(\Delta y=k\Delta x\), \(\Delta y=y-y_0\)

\(\Delta x=x-x_0\), \(k=\frac{\mathrm{d}y}{\mathrm{d}x}|_{x_0}\)

略去增量符号,y=kx 即为非线性元件的线性化数学模型

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

传递函数

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,定义在零初始条件下,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

零初始条件:在零时刻,系统的输入、输出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

设线性定常系统由下列 n 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

\[a_0\frac{d^n}{dt^n}c(t)+a_1\frac{d^{n-1}}{dt^{n-1}}c(t)+...+a_{n-1}\frac{d}{dt}c(t)+a_nc(t)=b_0\frac{d^n}{dt^n}r(t)+b_1\frac{d^{n-1}}{dt^{n-1}}r(t)+...+b_{n-1}\frac{d}{dt}r(t)+b_nr(t)\]

对上式分别求拉氏变换,令 \(C(s)=L[c(t)],R(s)=L[r(t)]\)

\[[a_0s^n+a_a s^{n-1}+...+a_{n-1}s+a_n]C(s)=[b_0s^m+b_1 s^{m-1}+...+b_{m-1}s+b_m]R(s)\]

系统传递函数为

\[\frac{C(s)}{R(s)}=\frac{b_0s^m+b_1s^{m-1}+...+b_m}{a_ss^n+a_1s^{n-1}+...+a_n}=\frac{M(s)}{N(s)}\]

1 标准型

\[G(s)=\frac{b_0(s-z_1)(s-z_2)...(s-z_m)}{a_0(s-p_1)(s-p_2)...(s-p_n)}=K^*\frac{\prod_{i=1}^m (s-z_i)}{\prod_{j=1}^n(s-p_j)}\]
  • \(z_i(i=1,2,...m)\) 为分子多项式的零点,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
  • \(p_j(j=1,2...n)\) 为分母多项式的零点,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
  • \(K^*\) 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
  • 上式使用零点和极点表示传递函数,称为首 1 标准型,多用于根轨迹法

1 标准型

\[G(s)=\frac{b_m (\tau_1s+1)(\tau_2^2 s^2+2\xi \tau_2 s+1)...(\tau_i s+1)}{a_n(T_1s+1)(T_2^2 s^2+2\xi T_2s+1)...(T_j s+1)}\]
  • 一次因子对应实数零极点,二次因子对应共轭复数零极点
  • \(\tau_i\) \(T_j\) 称为时间常数
  • \(k=b_m/a_n=K^*\prod_{i=1}^m(-z_i)/\prod_{j=1}^n (-p_j)\) 称为增益或传递系数 S
  • 上式称为尾 1 标准型,多用于频率法

性质

  1.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一一对应
  2. 传递函数表征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;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,而与输入和初始条件等外部因素无关
  3. 实际系统 \(m\le n\),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均为实数
  4. 有确定的零、极点分布图与传递函数对应

零点、极点与系统相应的关系

  1. 极点决定了系统自由运动的固有属性
  2. 极点位置决定了自由运动模态的收敛性,从而决定了模态的稳定性,并影响了系统响应的快速性
  3. 零点决定了运动模态的比例

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

控制系统建模实例

评论区

如果有什么问题或想法,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~